本帖最后由 jaceqs 于 2015-1-28 11:53 编辑
第二十七日 金达镇—日多乡 108KM
从金达镇到日多乡,需要越过川藏线上最高也是最后的一座山——米拉山,米拉山过后,拉萨就真的指日可待了。川藏线到这里也将进入尾声,原先的兴奋到现在变成一种不舍,真的要结束了麽?是的,要结束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离开了金达镇,去米拉山的路上感觉就像是圆满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后被通知去领奖,如此奇妙的感觉让我们在最后的这一段路程变得异常地轻松,一路嘻嘻哈哈。
路边的景色美丽一如往日,青稞宛如绿色的海洋在路的两边铺开,青山下澄澈的尼洋河水声淙淙不止,不时出现的青草地上会有成片的小白杨,远远看去就像风景画一样,偶尔停车休息时,还可以看到一些不知名的蓝色花朵,花瓣澄蓝,让人想到一缎素手织成的上等江南丝绸。
尼洋河上依然会看到绳索木板桥,桥上面的五彩风马旗迎风飘拂,这样的场景自川西康定开始就屡见不鲜,桥、湖、白塔、路旁、寺庙、高山垭口等均可以看到五彩风马旗迎风招展的身影,一直以来只是朦胧地觉得它寄托了藏民们的信仰,但具体的意思却从没细究。
此番想起,原来“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这样,风马旗便成为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风幡所在即意味着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风马旗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过了系着五彩风马旗的桥,路旁国道里程碑上的数字越来越接近4444,每每遇到特殊数字的国道里程碑,大家无不欢呼雀跃,比如3838、4000等,也只有看着国道里程碑一路走来的人才会深切地体会到里程碑所代表的意义,因为,从那里我们看到了自己所走过的路。
沿路所见的里程碑都是白色碑身红色数字,而4444国道里程碑就像是碑中的异类,碑山被涂上蓝色,而数字则全黑,碑身还系上了哈达,我们翻看波尔的攻略,上面的观点大致合理,波尔的观点是藏民与汉族一样,认为4444不祥,故而如此装扮这块石碑有辟邪的意味。
然而,这丝毫不影响万能的骑友们在石碑上涂鸦表白,我们虽然没有涂鸦,但也不会放过如此富有意义的里程碑,几个人轮流围着里程碑拍照留念,刚好我的上衣也是蓝色的,后来每每看到照片,总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这片石碑蓝,因而也笑得那么的自然。
离开4444里程碑后,不知骑行了多久,路的两边渐进开阔起来,高山纷纷向后退去,山与国道之间渐渐展露出一片辽阔的草原,也终于在这片草原上再次看到萌态十足的土拔鼠,因为这些土拔鼠我好几次都停下车了跟拍,皇天不负有心人,成功地近距离拍了好几张图片。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日多乡,小小地日多乡基本上都是餐馆,也有少数的旅馆和温泉,各个餐馆吃饭都相当贵,转了一圈后我们回到了刚刚进入日多乡的那家刚开不久的兰州拉面馆,点了一份20元的牛肉盖浇饭,价格虽贵,但牛肉的味道倒是相当地不错。
饭后大家只是短暂地休息了10分钟,问老板加了热水后就继续上路了,此后的路基本上是由之前的缓上坡变成爬坡,虽然由于拉萨的接近而心态变得放松,却不想这前后上坡的路程竟然长达82KM,在剩下不到4KM就到米拉山垭口时,四个人的车队有三个人都是推着单车上山。
最后的4KM基本上骑不动,通常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老老实实地推车,等体力恢复后再骑,推车时的路程感觉上总比骑车要慢上好几拍,因此,看到其他队中有两个骑友突发奇想,竟然抄近路想把单车从山的这一端硬生生地沿着U字形40多度斜坡推上另一端,此情此景,简直惊为天人,我们情绪稳定并保持关注。
可惜的是奇迹并不总会出现,至少不会在这里出现,这无疑是让人沮丧的,我们失去了见证奇迹发生的那一刻,只是后面又多了刚才抄近路的那两个骑友。慢慢地,海拔渐渐升高,快到米拉山垭口时的路全是烂路,到处是裸露的石头以及大大小小的沟壑,无数印着佛像、类似五彩经幡的纸币散落期间。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推着单车快到米拉山垭口时,只见比我们先到的队友在前面朝我们招手,我抬头,只见天蓝如洗、白云悠悠,五彩经幡欢快地迎风舞动,色彩斑斓,美得让人呼吸急促,一切都那么透彻、蓝天也好、白云也好、风马旗也好、甚至头顶上吹过的风都让人有消融的冲动。
站在川藏线上的最高点—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垭口上,远山重重,白云低低,贴着山顶飘过,阳光从云团间隙泻下一片一片地光。。。。。。如果可以选择天堂,那么米拉山垭口可能最接近我对天堂的想象,而且是在西藏,一个到处都是佛光闪闪的地方。
正当我沉浸在对米拉山天堂般美景的欣赏时,最先到的队友就像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一样,说要感谢爸爸妈妈让他骑车来西藏、感谢姐姐姐夫赞助他的单车,然后还感谢什么就听不清了,听着他的感谢,我似乎也受到了感染,只是一时却不知该感谢谁,我们如此幸运能安全地来到这里,真要感谢的话就感谢命运吧,不论过去如何,现在是最幸福的。
从米拉山垭口下来后,并未像之前那些山一样一路滑行,很快就来到了需要蹬车的路段,路边不时看到藏族牧民在售卖奶酪等各类乳制品,她们的身后则是高山草原以及草原之上的牦牛和帐篷,此类景致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前方阳光正好,我们半滑行半踩车,加速朝着日多乡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