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是先生出生的地方,从幼年到少年,再到豆蔻年华的热血青年,先生一直在这里生活了18年。现在已经关门,记得当年来到周家的公共活动场所“德寿堂”,只见厅堂正上方悬挂着“德寿堂”牌匾,匾下是“松鹤图”堂画,两旁各有对联相衬。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下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在大堂两旁的圆柱上,挂有“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和“特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两副楹联。可见先生家族的家风端正、家训严格、家庭和睦,在这种“知足长乐、知止不殆”的高尚思想情操熏陶下,先生对人生、对社会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深刻认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较为扎实的思想基础。 记得在“鲁迅故居”的后面,便是先生铺展童年时代的乐园——“百草园”了。这处占地近2000平米的院落,原来是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子里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麻雀。这些在鲁迅心中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童年趣事,都写进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留给后人与其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时光。 坐落在鲁迅中路266号的“三味书屋”,是绍兴城里当时颇负盛名的一家私塾,也是先生少年时期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近5年的读书时间在这里度过,是他文化启蒙、文学创作的基础阶段,给先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致他在《朝花夕拾》一书中这样描述:“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树下……”眼前的景象与先生作品所描绘的没有两样,活灵活现。环顾屋内,不大的房中间摆着一张八仙桌和高背椅,桌上陈列着寿镜吾的手抄本《唐诗》、《杂选本快笔》及其藏书。鲁迅的书桌座位摆在东北角,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桌子,桌面右上方刻有一个“早”字,据说是先生当年因过早挑起家庭重担,想早些完成学业而亲手刻写的。 在“鲁迅祖居”与“鲁迅故居”之间,是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鲁迅纪念馆”,据说是我国最早用于纪念人物的博物馆之一,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的基本陈列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原状陈列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组成,共分五大部分展示“鲁迅生平事迹”。第一部分为少童期——在绍兴(1881到1897年);第二部分为青年期——在南京、日本等地(1898到1912年);第三部分为中年期——在北京、厦门、广州等地(1913到1927年);第四部分为壮年期——在上海(1927到1936年);最后一部分是鲁迅之民族精神——“民族魂”的展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鲁迅先生四处奔波的一生,寻求真理的一生,奋笔疾书的一生,战斗不止的一生,平凡伟大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