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箫风禅月 于 2015-11-16 12:39 编辑
十二、背背子◎
在邛崃的那个晚上,我们拉着宾馆楼下川菜馆的孙老板一起喝酒聊天。
孙老板年近五旬,方脸,头发稀疏,脑袋的左边寸草不生,右边不多的几根头发蓄得很长,用梳子齐整整地梳了,搭向左边,正好把左边的头皮遮住。孙老板年轻时在西藏呆过,对西藏的风土人情、文人地理了如指掌,而且,孙老板很健谈,他将他所认知的西藏向我们娓娓道来,说到兴奋处眉飞色舞,讲到悲叹时黯然神伤,让我们的情绪也随着他一同起落。这其中,最吸引我们的,是他爷爷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跟着马帮作过背夫,不止一次走过茶马古道。
“既然你们对茶马古道感兴趣,我就给你们讲讲我爷爷的故事吧!”孙老板呷一口酒,悠悠地说。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难走的道路。怎么难?我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讲,从我们邛崃到拉萨,全长四千七百华里,途中要过驿站56个,渡河51次,渡绳桥15座,渡铁桥10座,翻山78座,其中海拔九千尺以上的高山11座,海拔五千尺以上的高山27座,往返一次得七八个月。什么是绳桥?就是用绳子连接两岸,然后在上面铺些木板搭成的桥。你想啊,这桥没有扶手,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抬头看山高入云,低头瞧谷深万丈,走在上面人犯晕呢。有的人啊、马啊,就坠到谷底了。”
“你以为这一路上全部靠骡马驮运,人就像走大路一样跟在后面拿鞭子赶?路窄啊,就挂在崖壁上,要是骡马掉下山去,岂不是连货物一起损了?所以大部分时候只能靠人力背,我们这儿叫做“背背子”。背子就是装货物的长背篓。背背子的背夫都会带一根丁字形的拐子,拐子头是铁制的,途中休息时,背子不卸肩,用丁字拐支撑着背子歇气。拐子一定要放在硬石块上才能撑得住,这样天长日久,石上就留下窝痕——我们都叫它“拐子窝”(参见词条“拐子窝”)。我10多岁的时候,爷爷带我到天全去看过,还清晰可见呢。”
“碰到两马相逢怎么办?那真是进退不得。我爷爷就遇到过,两家马帮头相互协商,商量好了作个价,就把瘦弱的马匹推到悬崖下,让另一方的马匹通过。”
“天气最令人痛苦。西藏海拔高,天寒地冻的,空气又稀薄,气候变化莫测,加上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路上,也没办法选日子,就只有硬撑了。跟你们说一则民谚吧,是这样的,‘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该有多难,你们想象得出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