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上路到18点半到达嘉兴港区,再次吃过晚饭后又继续骑行一段时间的夜路今天规划是到海盐投宿。不久就看到了灯火通明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雄姿,而老沪杭公路在桥墩下穿行,看来旧时代是必须向新时代让路的,在杭州湾大桥附近稍作停留后,进入了海盐境内。该路为水泥路面,走的是解放前为防止一线海塘溃决后无所凭托而修筑的“备塘线”,因此路基也很高。 在月光的照射下,骑行在该路段感觉特别轻松,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到了海盐的观潮园。为了更好地利于第二天看日出,19点50左右在沪杭公路的旁边找了一家家庭旅馆住下,结束了一天的骑行。第一日半天的骑行虽然逆着3-4级的风,但是让我沪杭公路开始产生感情。晚上在和旅店老板聊天时,听他告诉我,沪杭公路越来海盐段的道路很差,现在好了,他小时候听他爷爷讲,他的爷爷还曾经参与日本人对沪杭公路的修建工作。回来后我网上查找了这段历史确实如此。他告诉我海宁段南北附近的沪杭公路更漂亮,他曾经开车在那边经过很多次。这让我对后面的旅程更加期待。在第一天的旅程中我将把沪杭公路即翁金线上的经历讲完。 出海盐县城向西骑行,公路在一线海堤上行走。很快就到了历史悠久武原镇,该镇高楼四起,但实质上并不热闹,古迹都被日军摧毁,现时各类工厂星罗棋布,也就老沪杭公路海塘边有个把芝麻大的观景公园。 过武原,前行6公里左右,就是秦山,中国第一个核电站的所在。该核电站分三期,其实很小。厂区的职工家属楼都已经破落,附近为限制建设区,故而都是农田村落,不知道此处人常生病否。 秦山下一站是澉浦,该镇是海盐第二大镇,有旧城墙,古代也是卫所之一,但现在到处都是破房子,已经破落地不成样子了。据昨晚老板讲该镇红焖羊肉为土风名菜,中央台也报道过,沿途也看到了很多散养的羊。澉浦下一站,只有3公里多,就是南北湖,是众多度假村、疗养院的所在。外面看去没有什么,岔道口进入景区才有一番风景,可惜我们没有去。
进入海宁界后,老沪杭公路全部为柏油路,路基也基本上走古代的备塘线,但大部分路段都保持了白杨树夹道的旧公路模样,煞为好看。特别是从大缺口到盐官、盐仓沿线,那正是“春光明媚分外好,江南菜花景丛生”。这里就是全国闻名的钱塘江大潮最佳的观景处。每年观潮时节,海宁旧治、老沪杭公路上的盐官镇上,就是车流不息、冠盖云集,为江南一盛事。 过了盐官以后,杭州的味道越来越浓——路边的民居都起为5-8层不等,外面装饰煞为好看,家家都是城堡形状的。这提醒着我们此地的人民是十分富裕的。话说这一路上,上海市郊的民居最破,都是70-80年代的灰墙黑瓦;金山嘴到平湖、海盐的民居,则大多是3-4层楼不等的,每户3-5口人,住400-600平方米不等;而从盐官向西到杭州郊区,民居都是这种类似广东珠三角形态的5-8层楼,全部也用正规的桩柱、现浇楼板,每栋的面积都在600-1500平方米不等,甚至有2000-3000平方米的,家家如此。民居主人将空屋出租,也是一大笔收入,而主人则往往另办企业,在杭州市区、上海、苏州等地置办产业——这还是其中不算怎么好的一大类的生活状态。浙江的富裕,天下闻名,从这一角,就可管窥一斑。 总之,骑行在沪杭公路上,一路古树随行,一路变迁如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如今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越来越少了,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再难寻觅,尽管运输的使命逐渐被弱化,但是它却被神奇地保存了下来,如一位老者般静静见证着一路的过往与变迁,忠诚守护着沿途的城市与城中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