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想的远方 于 2012-6-4 13:36 编辑
十一、在古都游走
十一天、没有里程,可以自由的在西安的大街上闲逛,可以想去那里就去那里,也可以选择那里都不去,就在旅舍睡觉,养精蓄锐。我在旅店里是呆不住的,无论如何都想到处去逛逛,虽然很多东西太贵买不起,但可以去欣赏一下;虽然很多好吃的价格不菲,但可以大饱眼福,闻闻气味,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今天是一个好天气,西安云开雾散,太阳也出来了。冬日的阳光虽不能驱除寒冷,但毕竟有一丝暖意,这是冬天里人们的福气呀。又,特别是老年人的福气,在屋子里呆惯了,出来晒晒太阳,悠哉乐哉。 周勇昌他决定了今天不出门就呆在旅舍,我和蔡枢出去。 我们六点起的床,做公交去城南客运站买票。人真多,虽然天还没大亮,但买票的人已排起了长龙。我们运气好,没费什么劲就买了13号到南江的车票。 然后又赶公交去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收藏了从秦汉到清代的碑刻、墓志共4000多方。还有很多的宗教石刻与陵墓石刻,能欣赏到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西安碑林是我国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还有机会一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亲笔刻石。 这里是书法的阵地,是中华书法艺术的殿堂,石刻艺术的宝库。这里是书法人值得一去的地方,也是书法人不得不去的地方。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世界上唯有中华民族一直陶醉于书法,把书写符号变成书法,变成艺术。用心灵去写,融进历史,侵染文化。 为了能够买到半票,我先陪蔡枢去照了寸照,并贴在学生证上。为了避免发生昨天那样的事情,特意让他看了名字,和其他信息,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今天却是一个意外。买票时我们把学生证递给售票员,她却连看也没看一眼就给了我们两个半票,与昨天的情况大相径庭。 西安碑林在原孔庙旧址上建立而成,多为明清时的建筑。现在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依存。建筑古色古香,无一处不散发着浓厚的书香文化气息。 在里面我见到了颜体石刻真迹《多宝塔》、《严家庙碑》、《颜勤礼碑》雄浑而大气磅礴。还有寺僧怀仁花费了24年心血集结而成的《王羲之圣教序》秀劲超逸。还有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劲健清新。看着那些经历几千年风雨现在已斑驳模糊线条,让我神魂颠倒,爱不释手。 在里面也有拓片出售,但是我问了一下,价格不菲,所以没办法,虽爱不释手但也得割舍。毕竟这是真迹,而绝非伪刻,不管是从书法艺术价值还是从收藏价值上来说都非常的珍贵。随着刻石年代的久远,从而它的价值也就凸显出来了,也就越来越珍贵,越来越值钱。而有的石刻由于破损严重已经不能再拓。 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的街叫三学街,这一带属于书院门。 这里完全是一个传统文化云集的根据地。因为这里有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所以叫做三学街。如今这三条巷子里面满布古碑拓片,文房四宝,金石玉器,古玩字画形成文化街区。我们在这条街上逛了逛,有很多的人都在这里淘宝,这里热闹非凡,人潮如流,熙熙攘攘。 最后我也在一家卖碑拓的地方选了几张拓片。不过一看就是伪作,并非出自碑林。首先名碑价格便宜,让人怀疑。其次是拓片累积很多,碑林里面不可能让你拓那么多。所以这虽然是拓片但不是真迹,而是商家为了利益价值而制作的木拓或是石拓。 虽然不是真迹我也买了。在兴华笔庄买了几只笔。 在街上我们看见一个九十岁大爷在现场泼墨挥毫,并且明码标价。看他手法娴熟,笔走龙蛇,真是人老心不老呀。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引得好多人来观看,让人佩服。 下午我们逛到了钟楼傍边。钟楼位于四方城的中心,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繁华而热闹。周边全是很洋气的现代建筑。自然钟楼也就显得老气横秋,尽是风雨过后的沧桑古拙。也许人们都恨透了它,因为它处在四方城的中心繁华地带,堵塞了交通。有很多人不止一次的提议把钟楼拆掉,从而车流就穿肠而过,快捷便利,并不像现在绕道钟楼而走,交通堵不堪言。它就像河道中突然生起的暗礁,使航船无法航行。 也有人喜欢它。虽然它没有周围建筑体量的高大,但它却备受欢迎。因为它历史而古老,它文化又深邃。它守着整个城市的热闹和繁华,也守着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人们总喜欢举起相机和它合影留念,闪光灯闪个不停,它俨然成为了明星。然而它却无言,它始终默默伫立,不管是昨天还是今天,也不管是风还是雨,它都默默注视着远方,平静的看着车流不息,人来人往… … 十二天、今天天气也不错,虽没有阳光明媚,但也没有阴沉灰暗。 早晨我们三人坐车去了临潼县的秦始皇兵马俑。没有见到兵马俑,也只是远远看了一眼秦始皇陵,就一个封土山包。见到了后人经过史料记载和高科技手段探测而得所复制的秦始皇陵地宫,不过在儿时我早已在太史公的《史记》中知晓。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旘,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复制的是通过想象,我也是想象,也许那复制的产品还没有我想象的好。 至于为什么没有见到兵马俑不想过多的去说,也没有必要,有必要说说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影响深远,千古一帝。其功垂千古,后来者无人与之相较。 李太白在《古风》诗中这样赞颂他:亲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不是历史学家,他的功过评价,由于认识不同,经历各异,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秦始皇的模样。但他始终是功大于过“车同轨,书同文”,只希望人们在骂他是暴君的同时想想他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好处。不说其他的,就看我们今天这广袤的土地就是秦始皇第一次确立下来的。 大雁塔又然后又回到西安,去了大雁塔。 大雁塔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建造,为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 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说起大雁塔,不得不让我想起玄奘。 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众多佛经于贞观十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其“舍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国的脊梁”。 下午回到了住的地方,准备着,明天就离开了… ... 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共历十七载,可谓艰辛万苦,这正是吸引我的所在。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始皇帝陵墓封土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