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x
无人神灵保佑谁,无神万事皆逆云
——格萨尔王赞辞
半截松木、一把米,一碟酥油
捏成鸟,哪里有佛龛
哪里有迤逦而去,去了又来的大雁
桑炉里有风,玛尼箭下有蜥蜴
有一些大爱在指肚里孕育
有一只鸟儿在掌心里犹疑
双手合十,活佛正在洗脸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青青桑烟,是谁牵着马儿去赴宴
青青桑烟,在湖边、在山畔、在草原
桑烟袅袅,一把风琴没有弦
桑烟袅袅,青稞的味道,酸奶的味道
神灵不食人烟火,煨桑焚香
寻找神的嗅觉
——把胸口的两种事物放下,摊开
让冰化做水,让水去作风
让马头向上,抬举人的高贵
双手向下,抚摸大地,慢慢站起
嘬住双唇,默念、祈祷、祝愿
每一天 是不是你也曾凝望山的青郁和云的幽恬,是不是你仍自顾影一圈一圈数着烟碧的裙裳,远山与白塔的组合刻在烟雨中。从窗外透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鼻腔里充斥着春天的气息,在美丽的青海湖畔我们静静的迎接着今天的祈福。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是宗教场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雪域高原,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藏民族和藏传佛教,燃桑之举是有其产生的思想基础、社会背景的,也伴随着美好的传说。 无论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会发现煨桑炉,而不管桑炉设在院落中央、房顶还是墙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之处。煨桑时,先将柏树枝放置桑炉内点燃,然后再撒上些许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等,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煨桑者口诵“六字真言”。这种藏俗的产生可以溯源到原始时代。最初是藏族男子在出征或**回来时,部族中的族长,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在寨子外面的郊野,燃上一堆柏树桠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身上洒水,用烟和水驱除因战争或其它原因沾染上的各种污秽之气。发展到后来,就与藏族纷纭战火的战争联系起来,就以“桑”来燔祭战神,祈祷部落平安,战争胜利,直到公元七世纪后,煨桑仪式与佛教结合,规模更大,盛行更普遍,在原始 宗教,苯教,佛教的多层文化催化之下,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祭祀节日——煨桑节。 而我有幸在青海达玉部落第一次看见了煨桑这神圣的仪式,从人群中看过去,在祭祀台的不远处堆砌了柏树枝和香草,而酥油灯也必不可少的悬在台子上方。这时候,听见几声“咚咚”的铃声,身边前来参加仪式的人们立刻安静下来,三位德高望重的喇嘛在小沙尼们的簇拥下上了祭台。他们围城一个圈子,站在中间开始吟诵经文。后来才知道他们嘴里念诵的是《小桑》,是煨桑时候必须要诵读的经书。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所以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脚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解脱。 他们一边念着经文,一边指导着身边三个小沙尼在青稞粉里添加了少量的红糖、藏红花、牛奶和酥油,和净水揉成面团,并捏成雪山、白塔、玛尼堆的形状,再点缀以酥油花,摆在台上面。又随着几声“咚咚”声,煨桑准备就绪了。之后点燃了柏草堆,伴随着“唵(ōng)嘛(mā)呢(nī)叭( bēi)咪(mēi)吽(hōng) ”的六字真言的诵读,并用清水向着燃起的烟火挥洒三下。风中,点燃的柏草堆烟火旺盛,将附近一片照得火红;身后,风吹动着风铃,经幡猎猎作响。 静夜,月光,一望无际的高原。酥油灯暗了,煨桑炉的烟淡了,梵音渐渐低了,转经的人们悄然入睡了。达玉部落在灯光下,聆听着来自大地的祈祷。明天我即将从达玉大本营出发,完成我360公里的誓约旅行,愿,一切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