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标题: 川藏线上的单车维护参考——前变速 [打印本页]
作者: 波波波波波 时间: 2013-4-24 10:41
标题: 川藏线上的单车维护参考——前变速
本帖最后由 波波波波波 于 2013-4-24 16:10 编辑
前变与后变的差异
一、结构与安装的差异
由于前拨结构及其安装部位等特点,通常比后拨损坏几率要低得多;其精度要求(前拨控制3个盘片,盘片间距宽,后拨控制8个盘片,盘片间距窄)也决定了前变速不能做到即推即放,在变速时建议手指动作稍作保持,待链条挂上牙盘再结束动作;其保养要求以及检查项与后变速有诸多不同。
二、调试前提的差异
1.前拨调试前提:
前拨链器安装正确,线阻正常(变速线、管顺畅),压线正确,链条中心距正确(曾经更换过的中轴或牙盘不兼容才可能异常),前拨链器无变形
2.差异描述
2.1前拨链器安装问题
前拨链器与后拨链器安装方式与部位不同,由于前变速器的安装特点,长途骑行,由于变速部件长期、频繁的高强度工作,前变速器会与车架立管发生滑动,变速器安装角度发生变化,造成变速的灵敏度变低以及蹭链。
2.2线阻问题
与后变速不同,前变速器的控制精度(前拨控制3个盘片,盘片间距宽,后拨控制8个盘片,盘片间距窄),决定了其常见故障与后变速的差异,比如其较大的线阻只会造成变速手感的滞重,但是不会影响其变速精度。所以在路边紧急检修时可考虑略过清洗步骤。
2.3前拨链器变形问题
前变速器的安装位置决定了其极低的变形损坏率。要以怎样的角度瞄准才能绕过压盘再避开双腿然后击中地面或者石头,所以如果没有人为暴力,自然使用是很难造成其损坏的。
2.4链条中心距问题——一般品牌成品车不会出现链条中心距问题
如果曾经更换过中轴或牙盘,可能会造成链条中心距不在正常范围值,易出现如下状况:无论怎么调试,链条始终无法下小盘或无法上大盘,或始终无法同时校正《前变速保养调试》7.2与7.3至正常状态;好吧,果断选择调试到自己的常用档位不蹭链。由于长途骑行体力的重要性,可只须保证变速的爬坡模式顺畅即可(即牙盘小盘和中盘能使用即可,甚至只需小盘可用)
三、限位螺丝H/L
后拨链器的H/L螺丝主要功能是防止掉链,但是前拨链器的H/L螺丝除了有限位防掉链功能,还关乎蹭链(链条与前拨内/外导板的相蹭)情况。
一般说来,前小盘时,蹭链由L螺丝决定;前大盘时,蹭链由H螺丝决定;前中盘时,蹭链由微调旋钮决定。
与后拨链器一样,一般情况下,H/L螺丝定位好之后,其初始位置在变速使用过程中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由上述描述看来,前拨主要状况都出自其安装与定位。在路边快速调试时兄弟们注意抓住主要矛盾。
作者: 波波波波波 时间: 2013-4-24 10:47
本帖最后由 波波波波波 于 2013-4-24 16:37 编辑
前变速保养调试
调试前提:前拨链器安装正确,线阻正常(变速线、管顺畅),压线正确,链条中心距正确(曾经更换过的中轴或牙盘不兼容才可能异常),前拨链器无变形
调试要求:不掉链,可上最大飞,可下最小飞;变速顺畅无蹭链异响
调试要素:L、H螺丝——不掉链,可上最大飞,可下最小飞
微调旋钮——变速顺畅无蹭链异响
1.常规检查
1.1线管检查
检查每节线管是否有破损,大角度损坏性弯折,各线管是否正确安装在车架过线座上。排除因为线管异常或走线错误引起的变速异常。
1.2前拨链器安装定位
1.2.1前拨向大盘拨上链条时,检查外导板与大牙盘高度差是否在1mm—3mm之间(经验数据可放宽到5mm);
1.2.2检查前拨链器外导板是否和牙盘平行(基本平行即可)。
作者: 波波波波波 时间: 2013-4-24 16:42
本帖最后由 波波波波波 于 2013-4-24 16:51 编辑
2.L螺丝即低速限位螺丝
2.1转动牙盘,调整变速到前1后1,即链条处在前最小盘后最大飞的状态下运行,确保此时前变速线不是紧绷的。
2.2观察链条与前拨链器内导板是否存在0.5—1.5mm的间距(实际车况的经验数据,非官方数据),顺时针拧紧L螺丝间距减小;逆时针松开L螺丝间距增大(松到一定程度后间距不再增大);确保转动牙盘时,链条不会蹭到前拨链器内导板。间距过大容易掉链。
作者: 波波波波波 时间: 2013-4-24 16:54
本帖最后由 波波波波波 于 2013-4-24 17:04 编辑
3.变速线、线管、顺畅性检查以及维护保养
与后变速不同,前变速器的控制精度(前拨控制3个盘片,盘片间距宽,后拨控制8个盘片,盘片间距窄),决定了其常见故障与后变速的差异。其对线管顺畅性要求比后拨要低得多,较大的线阻只会造成变速手感的滞重,但是基本不会影响其变速精度。所以在路边快速检修时可考虑略过清洗步骤。
车架是下走线的车辆,要经常注意五通底部(中轴下方)的过线器的清洁。
3.1变速线检查
3.1.1拧开压线螺丝,松开被压紧的变速线。检查变速线生锈程度,感受线阻大小(变速线与线管间的顺畅程度),初步判断其对变速异常的影响,决定是否对线和线管进行清洗。
3.1.2清洗前,检查变速线末端是否散线,如果已经散线,请不要将变速线从线管中抽出,以免清洗完毕后不易装回。
3.2顺畅性检查——清洗步骤
3.2.1查看变速线的生锈程度、油污阻滞感、是否散线(配图:线头油污、线身生锈、散线);撸管——撸线管,感受线阻大小(线与管的摩擦力与顺畅度);
3.2.2变速线管清洗与刹车线管清洗稍有不同。变速线管比较细,变速管帽孔较小,不易加入清洗液,可拔出管帽进行清洗(变速管帽是可拆卸的,清洗完毕之后装上即可)。
3.2.3从线管孔滴入清洗剂,撸线管,然后用纸巾擦掉线上的污渍反复两次即可(情况严重多次清洗);清洗完成后,装回线管帽,撸线管,感受顺畅度,判断是否需要更换;
作者: 波波波波波 时间: 2013-4-24 17:07
本帖最后由 波波波波波 于 2013-4-24 17:10 编辑
4.微调旋钮的预调
4.1将指拨和后拨链器上的微调旋钮顺时针拧到最深处,然后逆时针退出两圈(预留微调旋钮的双向调整空间)。
4.2如果指拨的微调旋钮已经损坏无法使用,又无配件更换。好吧,除非你能凭极大的耐心和丰富的变速调试经验,哦,还有运气,通过多次拉线来实现线的微调;否则,保证单车的安全性能继续前行。
4.3注:在调试使用微调旋钮时,如果微调旋钮调节到极限位置仍无法达到调试目的,此时应考虑重新拉线,否则易损坏零件。
作者: 波波波波波 时间: 2013-4-24 17:12
本帖最后由 波波波波波 于 2013-4-24 17:26 编辑
5.拉线以及预拉
5.1拉线压线
5.1.1完成上述调试后即可拉线。拉线时,只须用手施加正常力道拉紧,然后压线锁紧即可。没有必要使用钳子之类工具拉线。(如果车架是下走线,可能需要钳子之类的辅助工具加力)
5.1.2压线时注意变速线要正常压在线槽里。
5.2预拉(尤其是在更换新的变速线时,一定完成这步)
快速调试时——如果之前在检查时没有从车架拆下线和线管进行清洗,那么略过此步。
压线完成后,进行预拉——用力多次拉动变速线,以释放变速线张力以及压紧线管与管帽之间,管帽与过线座之间的间隙。
5.3完成预拉之后,再重新拉线压紧。
作者: 波波波波波 时间: 2013-4-24 17:34
6.变速灵敏度调试
6.1因为前后拨变速精度要求不同(前拨控制3个盘片,盘片间距宽,后拨控制8个盘片,盘片间距窄),所以前变速不能做到即推即放,在变速时建议手指动作稍作保持,待链条挂上牙盘再结束动作;
6.2一般而言,前变速的灵敏度比起后变速来说要求要低得多,只要能够通过手上力道控制能达到变速目的且不会出现蹭链等异常,不必过于纠结;
6.3变速时,1上2,2上3较迟钝,则逆时针旋转微调旋钮拉紧变速线,直至变速正常;变速时,3下2,2下1较迟钝,则顺时针旋转微调旋钮放松变速线,直至变速正常。
作者: 波波波波波 时间: 2013-4-24 17:37
本帖最后由 波波波波波 于 2013-4-24 18:51 编辑
7.中盘蹭链调试
7.1变速,转动牙盘,使链条处在前中盘。调节后变速,使前中盘后最小飞,链条不蹭前拨外导板;前中盘后最大飞,链条不蹭前拨内导板。
7.2如果前中盘后最小飞,链条蹭到前拨外导板;则判断为线较松,逆时针旋转微调旋钮拉紧变速线,直至链条不蹭前拨外导板。
7.3如果前中盘后最大飞,链条蹭到前拨内导板;则判断为线较紧,顺时针旋转微调旋钮放松变速线,直至链条不蹭前拨内导板。
作者: 波波波波波 时间: 2013-4-24 18:52
本帖最后由 波波波波波 于 2013-4-24 18:54 编辑
8.H螺丝即高速限位螺丝
8.1变速时,如果链条无法上大盘,是由于H螺丝限位太深,此时逆时针松开H螺丝调节到正常即可;如果链条直接掉出大盘,则是由于H螺丝限位太浅,此时顺时针拧紧H螺丝调节到正常即可。
8.2转动牙盘,调整变速到前3后8,即链条处在前最大盘后最小飞的状态下运行。观察链条与前拨链器外导板是否存在0.5—1.5mm的间距(实际车况的经验数据,非官方数据),顺时针拧紧H螺丝间距减小;逆时针松开H螺丝间距增大(松到一定程度后间距不再增大);确保转动牙盘时,链条不会蹭到前拨链器外导板。间距过大容易掉链。
此时,前变速调试完成。
9. 其他建议
变速时建议手指动作稍作保持,待链条挂上牙盘再结束动作;
长途旅行时,建议少用大牙盘,只作路况好、视野开阔、行车安全时的加速盘使用;
当前拨链器被泥巴糊住时注意清洗;
车架是下走线的车辆,要经常注意五通底部(中轴下方)的过线器的清洁;
作者: 草原土狼 时间: 2013-5-5 22:04
很专业。
作者: z6168540 时间: 2013-7-21 14:53
好顶顶好
作者: 寒心 时间: 2013-7-25 10:33
受益匪浅,学习了。
欢迎光临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http://qixingqu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