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江苏游记之镇江焦山篇--滚滚长江东逝水

2016-1-20 00:00| 查看: 636|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滚滚长江东逝水

----2008年国庆江苏游记之镇江篇

29日下午14点离开徐州后,经连徐高速、京福高速、宿淮高速、京沪高速,在扬州丁伙出口转入扬溧高速公路,再向南就到达了润扬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是由北面一座长度为750多米的北汊斜拉桥和南面一座长度为2340米的南汊悬索桥共同组成的,于2005年4月建成通车。润扬长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综合体现了目前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大桥南汊悬索桥主跨度1490米,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跨径悬索桥;悬索桥主塔高215.58米,为国内第一高塔;悬索桥主缆长2600米,为国内第一长缆;大桥钢箱梁总重34000吨,为国内第一重;钢桥面铺装面积达71400平方米,为国内第一大面积钢桥面铺装;悬索桥锚碇锚体浇铸混凝土近6万立方米,为国内第一大锚碇。润扬长江大桥连接起了扬州、镇江这两个南北商业重镇和历史名城,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通过了润扬长江大桥,我们来到了苏南旅游名城----镇江。镇江市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镇江具有3500多年历史,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也是一座集港口、工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工贸、旅游城市。

下了高速转入长江路,沿着江边一路前行。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开了一千多公里后难免有些疲倦,但镇江市洁净的市容和清新的空气还是让我们为之一震,清醒了许多。大约在下午六点十五分,我们来到了这次旅游计划中的第一个下榻处----锦江之星镇江大西路店。自从去年国庆开车去西安住过锦江之星后,锦江之星成为了我们在自费旅行计划中首选的住宿旅店。除了其新、净、简、廉的风格很对我们的胃口之外,锦江之星标准间的标配是双床,一个宽1.35米,另一个宽1.1米,这正好可以满足我们这类两大带一小家庭的需求。

从昨天晚上七点出家门,到现在已经近二十四个小时没有完整的休息了。虽然脑袋有些发懵,但初到异地的新鲜感还是让我感到很兴奋。进到房间洗了个澡后,感觉旅途疲劳缓解了不少。再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我们全家按照计划去离旅店不远的老宴春酒楼用晚餐。

出了旅店,我们沿着大西路向西走出一站地后,就来到了这座在镇江最具人气,最负盛名的老宴春酒楼。酒楼内的家具很古朴,方方的八仙桌与长长的条凳体现了这座百年老店的晚清风韵。但对于我们这样开了一天多车的游客来说,坐在长条凳上,脊椎还是感觉到一些酸痛。整座酒楼没有多少外窗,大厅里的灯具配也少,在暗红色家具的映衬下显得有些黯淡,给人一种淡淡的怀旧之感。虽然已经快八点了,但酒楼里还是有不少宾客,门外也陆陆续续的有背包客进来用餐。可能是一天工作太过劳累,那些看上去有四十多岁的女服务员们一个个懒洋洋的,面对宾客爱答不理,早早地就把摆在门口的酒楼招牌收了回来,典型的老国营店的做派。入座后先点了该店的镇店名菜,水晶肴蹄、蟹粉豆腐、蟹粉狮子头、一笼鲜肉汤包,再加上白果山药和一瓶啤酒,痛快地饱了顿嘴福。说实在的,虽然这家百年老店的服务态度不敢恭维,就餐环境略显一般,但菜品质量却绝对上乘。特别是名冠天下的水晶肴蹄,真是入口酥软,唇齿留香。“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江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这是近代诗人对镇江肴肉的一首赞美诗

酒足饭饱后我们走在街道上,这时天色已晚,昏暗的路灯下,行人寥寥无几,很多店铺也在打烊,准备关门。除了一个街心小广场上有一些人在跳舞之外,似乎感觉不到这座中型城市的人气。当然,作为我们这种长期在喧闹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偶然来到这种清静的环境中,倒也感觉到轻松和解脱。

晚上九点钟回到旅店后,找前台要了张锦江之星免费提供的镇江市地图。这时大脑已经有点儿不听使唤了。按照习惯,躺在床上默想一下今天的旅程,再看一看旅游计划,盘算一下明天的行程。眼皮终于撑不住了,关灯。

今天行得好累,今夜睡得很香。梦中好象有人在耳边轻声吟讼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是辛弃疾吗?唉,不多想了,管他什么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明天睡醒了再说吧。

也许是平时养成的习惯,也许是这个年龄对睡眠的欲望不那么强烈,尽管昨天很累、很困,但30日一早六点刚过就醒来了。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外面清新凉爽的空气破窗而入。街道边靠近路口处,几个水果小贩骑着小三轮车,车上新鲜的水果透着诱人的色泽。几个摆摊买早点的大姐在轻声吆喝着,旁边滚开的汤锅中冒出滚滚白雾,鸭血粉丝汤的香气随着轻雾弥漫。抬头望天,太阳刚刚出来,在浓厚的云层中穿行,时不时将其金色的光芒投射到人间,又是一个好天。

回望房内,妻女还在酣睡。回到床上,打开台灯,抱着电脑上网读一读其他驴友的游记。

八点多,女儿醒来了。也许是昨天晚上吃得太饱,谁都不感觉饿。全家人盘算了一下,决定不吃早饭,简单收拾一下直接出门。

镇江市整体并不大,作为知名旅游景点的京口三山有序地排列在长江南岸。三山的山与长江的水相得益彰,共同绘就了一幅秀丽壮美的山水画卷。

我们出门打的,用了不到一刻钟的工夫就来到了三山中位于最东面的焦山。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焦山岿然耸峙于扬子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是三山中唯一的“江上奇峰”,也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焦山高七十余米,周围方圆数里,因东汉焦光不奉汉诏隐居山中而得名。焦山四周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有“江南水上公园”之美誉。焦山公园的大门在长江边上的象山脚下,购买门票(50元/人)后,我们约在九点半进入了公园。虽然已到秋天,但江南依然是鲜花盛开、春色满园。地上的鲜花绿草滴翠飘红,艳丽无比。湿润的空气随着微风轻轻拂过,恰似给园林做了一次清洗,使得园中的山石、树木、花草看上去异常的洁净清新。

向前走了三、四百米,路边的缆车站旁有几个人在劝说游客花20元钱乘缆车越江登山。我看了看旁边的公园游览示意图,又问了几个当地的游客,决定还是向前再走100米乘坐摆渡的免费游船过到对面的焦山。

游船码头的人流不很长,我们等了十几分钟就上了船。两个码头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六、七百米,不到十分钟,游船就稳稳地停靠在了焦山一侧的码头边。

弃舟登岸后走过一座仿古石桥,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牌额正面镀金篆刻了四个大字----焦山胜境,背面也是四个字----汉晋遗风。石牌坊后面是一面砖砌屏风,上书是四个字----庄严国土。绕过砖屏风,就是焦山的主体建筑----定慧寺。定慧寺原名普济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是江南,乃至全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至镇江时,赐名定慧寺。定慧寺在历史上数度兴毁,现今的定慧寺和焦山顶上的万佛塔是在前任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四处奔走、大声疾呼之下,募集民间资金,于本世纪初建成的。可惜的是茗山法师在寺院奠基后就架鹤西去了,没有能最终看到寺院的完工。定慧寺与中原佛寺的规制基本相同,中线主体建筑也是由山门、前殿和大雄宝殿构成,钟鼓楼分列前殿左右。所不同的是在山门后、前殿前,并排建有三座拱形石桥,左右两边的石桥中间建有两个亭阁,东侧为焦公亭,用以纪念东汉焦光,西侧为茗公亭,用以纪念茗山法师。焦公亭再向东的钟楼是建在水面之上,沿着钟楼的石栏走上一圈,别有一番情趣。

定慧寺西墙外是焦公祠,堂前有一个小的石牌坊,上书“三诏坊”三个字。焦公祠西侧是罗汉洞,传说与西面半山腰的三诏洞一样,是当年焦光躲诏隐居的所在。定慧寺东墙外是一个小院落,正中的一座四方形殿堂正是茗山法师纪念堂,内中展出了茗山法师的照片、用物和生平事迹。

参观完茗山法师纪念堂,再向东行,就是被誉为江南第一碑林的焦山碑林的宝墨轩和乾隆行宫了。

焦山在历代都是文人墨客趋之若骛的地方,山上的摩崖石刻上留下了众多的前人墨迹,碑刻数量仅次于西安碑林。焦山碑林保存着六朝至民国时期的历代碑刻,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摩崖石刻,它们分布于焦山西麓一百余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主要集中在浮玉岩,观音岩,罗汉岩,雷轰岩,栈道岩,巨公岩上,现存一百二十余方。二是位于焦山东麓的宝墨轩。宝墨轩原名宝墨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十一年(1048年),明代改建为宝墨轩,声名日隆。建国后,多次修建扩建,碑刻馆藏一增再增。随着2002年扩建工程的完工,碑藏及面积增加了一倍,其中碑刻达四百六十多方。重建后焦山碑林的与西安碑林不同,不是在平地上立起一方方石碑,而是建起了殿、亭、廊,把碑刻置于墙壁、廊壁之上和亭阁之下。虽然没有了“林”的感觉,但这对于保护文物还是有利的。

尽管焦山碑林鲜有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那样的顶尖大书法家的墨宝,但其中也有两个两点值得人们流连顾盼。一个是置于宝墨轩中心殿堂中的《瘗鹤铭》碑,该石碑镌刻的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碑中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另一个是置于兰亭中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临的《兰亭序》碑,这两者均为稀世之宝。虽然有些介绍材料上说焦山碑林中藏有王羲之的《破邪论序》、黄庭坚的《蓄狸说》、米芾的《城市山林》,但笔者眼拙,没有找到。

焦山碑林不仅充满了古文化氛围,整个宝墨轩院落内的构设也是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水石花木都可用精致秀美来形容。来到这里不仅能够感触到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充分欣赏到江南园林的美景风情。

穿过宝墨轩的院落,走过一个小巷,就是焦山古炮台遗址。古炮台建于清代,是用黄土、石灰、细沙和糯米汁混合夯筑而成的(这种三合土也经常用在明清帝后陵寝地宫以及贵族墓穴的外层),表面异常坚硬。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的船队朔江而上,打到镇江。在焦山炮台遭到了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在副都统海龄的率领下,兵民奋力抵抗,面对80余艘敌舰,猛烈炮击,但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焦山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海龄也自焚殉国。今天游人们来到焦山炮台,不仅是观赏古迹,也是在缅怀先人们不屈的民族精神。

炮台后侧是一条登山小道,直通山顶的万佛塔。在半山腰的一个拐弯处,我看到一座水泥碉堡,射击孔朝北面向长江。依笔者个人判断,这应该是国民党时期建筑的江防工事。1949年3月,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东起江阴,西到九江,百万雄师在几天内渡过了长江,号称固若金汤的国民党江防工事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站在碉堡前,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我仿佛听到了轰鸣的炮声,看到了那波澜壮阔的渡江场面。

接近山顶处,有一座两层的六角小楼,叫做“吸江楼”,据说是仿金山寺的“吞海亭”而建。小楼西侧就是又被称为板桥书屋的别峰庵。雍正十三年(1735年)郑板桥在此潜心苦读并研习书画。他深爱焦山满山修竹,经常身临其境,心察其情,每值“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笔将来”。据说其画(指竹石)得益于焦山之竹,其六分半书得益于《瘗鹤铭》,并因此留下不少诗画,其中别峰庵上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成为千古名联。如今,板桥已去,而书屋尚存,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

再向上约二十米,就来到了焦山的最高处----万佛塔。万佛塔并非古迹,其历史不到十年,是一座明清样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塔高42米,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万佛塔虽然宏伟壮观,但看到它心里总是隐隐感觉有些别扭,一是总觉得它是在刻意地模仿金山寺慈寿塔,二是因为它终归是个“赝品”。我刚走进塔院的门口,就被工作人员拦住,“同志,要买票”。我扭头一看,旁边售票处的窗口上写着“门票----15元”。我没有去买票,当然也没有登塔,这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虽然万佛塔谈不上“伪劣”,但总有“假冒”的嫌疑,所以不登也罢。

虽然没有登塔,但在山顶俯瞰着山下掩映在丛林中的定慧寺,绿树、黄墙、灰瓦、红窗,却是别有一番情趣。再拿出自带的望远镜,远眺长江中淘尽千古英雄的滚滚浪花,心境仿佛豁然开朗,人间多少烦心事,片刻“都付笑谈中“。

沿着西侧山脊的小路走下山,在山脚处就可看到焦山碑林的另一部分----摩崖石刻。想当初宋元之前,如鲫过江的达官贵人和文人骚客都愿到此一试风流,江壁上留下了数不清的诗文辞赋。但后来因为地震,山岩崩塌,石刻落入江中,崖壁上仅是十留一二。虽然后人从江中又捞出一些,但大都移至宝墨轩。虽然留刻不多,但也有一些珍品,如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的题名石刻真迹,颇引人注目。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伸、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洒上方,烽火一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附近的一块石壁上,有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在观看《瘗鹤铭》后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分别是北宋时甘露寺和金山寺的和尚”亦很有名。

绕过定慧寺,再次坐渡船回到江岸边已是中午时分,未进早餐的肚子早已嗡嗡作响。走出公园大门,走进对面公交车站旁边的一个小餐馆,点了鱼香茄子、茭白抄肉片,再要了两碗被称作镇江三大怪之一的锅盖面。午餐后坐上104路公共汽车直奔金山。(待续)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江苏游记之镇江焦山篇--滚滚长江东逝水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78207-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