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石林和九乡——地上和地下的喀斯特景观

2015-2-1 17:27| 查看: 405|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2010年3月初,云贵高原的昆明正在遭受着百年一遇大旱的煎熬。在昆明的6天里,天天有毒辣的骄阳相伴,天空少有云彩出现,每天有3、4级的风劲吹,干燥得鼻涕里会有血丝,就连计划中的壮观的大地黄金被——罗平油菜花海观赏游也泡汤了!因天气原因,罗平油菜花居然比往年提前1个月开放了!郁闷呢!
春城,恰如其分吧,真象北方春天的城市——温暖、干燥!



昆明市区还算干净,有特点的是大街上的电动摩托车多过汽车,每天上下班时间,浩浩荡荡的电动摩托大军如巨龙一般游动在城市的各个大街小巷。另外,感觉昆明城市的管理好像有问题,比如:城区的汽车站居然有10多个,东西南北,城市各个角落好像都有汽车站,汽车站名字还有相近处,外地人坐车千万要小心,一不小心就可能去了没有你想去的目的地车次的车站;还有,坐公交车时,居然在上午9点半、下午5点半看到干线公路上有路灯在燃亮,要知道,3月初的昆明,每天7点天亮,19点半天黑!心疼!



做为一个昆明的过客,简单交代一点昆明的观感,下面请跟我走进昆明邻近的景点——石林和九乡,看看那里的景色如何。



云南“石林”,是一种林状喀斯特景观。那先普及一下“喀斯特”的涵义吧,基本涵义是: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一种地貌现象,在我国可以用“岩溶”二字代替“喀斯特”。“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现属克罗地亚)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所以,“喀斯特地貌”就是“岩溶地貌”。



再从形成原理上解释一下: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溶洞、地下河等。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地面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比较缺乏,但地下水系却比较发达。世界各地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中国,中国西南各省形成了众多精彩的喀斯特美景,本文提到的石林和九乡就是两处典型的喀斯特美景。



石林,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起,石林就在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而努力,10多年的环境整治、保护开发,终于换来了成功。



石林景区大门外,是非常广大的一片商业区,旅游产品商场挤挤挨挨,当地的特色产品、特色食品,琳琅满目,可以看得出,云南的旅游业搞的就是比国内其它地方好。



进得景区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洁净的水面,名曰“石林湖”,湖面涟漪轻飏、褶皱堆叠,水底的石头隐约可见;大片青灰色的石林林立于水中央,漫步桥上,暖暖的春风轻抚着面庞。



过了桥,右拐往“大石林”景区前行。一路上,平坦处,基本都被绿油油的人工草坪所占据,不时还会碰到高低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头,卵石铺就的小路穿过了草坪,绕过了石头,带领着游人走向景区深处。



大石林景区,这里是石林最富盛名的景点之一。远远地,就能看到大大的凿刻在石柱上的“石林”二字,这两个字,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墨宝,1931年,云南王龙云考察石林,陶醉于石林的美景,欣然命笔题下“石林”二字,后来,“石林”二字被刻在一巨大石柱上,并成为石林的标志之一,“石林”也就成为景区的正式名称。



大石林景区,以剑状石林为主,众多几十米高的石林挺拔、屹立,直刺苍穹。巨石上,众多名人题刻洋溢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巨石间,已开辟出如迷宫般的路径,在一狭径处,清朝时期地震崩落的巨石搭在两石之间,看起来有点心惊,游人行走其下,却还都是泰然自若;最典型的一片剑状石林呈现在眼前——在雨水的垂向溶蚀作用下,石柱表面呈现出锋利的刃脊和凹槽,宛若宝剑,石柱表面由于微生物作用,还呈现出洁白的颜色;还有许多的石头表面在雨水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如蜂窝状的凹槽,更让人感叹石灰岩是如此的脆弱,比起坚硬的花岗岩来,石灰岩太容易被大自然雕刻了。再往前行,会碰到两朵象莲花般的巨石,间隔5、6米,恰在“怒放”,惟妙惟肖。大块的石林空隙间,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名曰“日月广场”,旁边还有高大的海棠树,粉红的花朵开的正艳,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演员正手持芦笙、葫芦丝等乐器欢快地演奏,脚步亦踩出和谐的韵律。



走出大石林景区,立于环林路上,但见灰白色的石林海铺展在大地上,因地质沉降时代不同而形成的一条笔直的横线拦腰切割了整片的石林,历史的痕迹清晰地浮现出来。



小石林景区,有石林另一代表性景点——“阿诗玛”,只见一块巨石高高地耸立于水池边,恰如一位身材高挑、婷婷玉立的少女站立在一泓池水旁边,这就是传说中阿诗玛的化身。阿诗玛是对撒尼族(彝族分支)女孩子的称呼。阿诗玛导游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对面的“阿诗玛”:头戴撒尼族女孩常戴的头巾,身后背着一个四方竹篓,身着撒尼族衣裳,侧身,右手置于胸前……,“象形、拟人”——好像这是中国许多景点喜欢采用的方式,这恰证明了中国人是多么的世俗化,不过,是否也说明中国人热爱生活呢?我辨识了许久,也没看出有多么的像,呵呵,想象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美丽善良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阿支软硬兼施地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关于阿诗玛、撒尼族,最有影响的是“一诗”、“一影”、“一歌”、“一节”。彝文记录的古老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根据诗歌改编成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声电影《阿诗玛》,享誉海内外;撒尼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名扬天下;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是撒尼人传统的节日,斗牛、赛马、摔跤、歌舞、彝家选美……,火把狂欢节蔚为壮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紧挨大小石林,还有“石监狱”(窃以为该景点取此名不甚妥),印象中就是在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峰间穿越、攀爬,也能欣赏到各种形象的石景。



李子园景区,在环林路的外侧,是以柱状石林为主,与大石林景区有明显区别。“望夫石”、“苏武牧羊”、“母子携游”、“漫步从容”是其中代表性的景点,尤其是“母子携游”,“母亲”高约10多米,发髻盘起,昂首挺胸,后跟一5、6米高的“孩子”,母子二人正缓步行走在石柱间。“漫步从容”也像极了一佝背长者,身着长袍,双手反背,兀立于山野间,只不过他是一高逾10多米的巨人。李子园景区石柱、石峰普遍更高大,不如大小石林秀气,可以说各有千秋。



万年灵芝景区,亦在环林路的外侧,离得就稍远了些,步行前往要大约20分钟才能到,是以蘑菇状石林为主。许多石柱上大下小,形如蘑菇,主要原因是岩石的成分和密度不一,下部岩石比较脆,受重力影响而垮塌,便成为上大下小的蘑菇状了。这许多“蘑菇”大都有数十、上百层,层与层之间往往还有因溶蚀不同而形成的凸起或凹进,整个石柱上下又因水流和溶蚀作用不同而槽痕遍布,所以,一块石柱经常是像菜花般的花哨。可以说是美感十足!



世界自然遗产——石林,就是这样了,美不美,要你亲往一观才知。



-------------------------------------------------------



九乡,距昆明市区约90公里,是一个以喀斯特溶洞景观为主的景点,属于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幼年期景观,而石林已属于青年期喀斯特景观,我们熟悉的桂林漓江则属于喀斯特老年期景观了。该风景区现已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



已开发的九乡风景区分成若干段,按游览路线依次为:荫翠峡→惊魂峡→雄狮厅→神女宫→雌雄瀑→神田→林荫寨→蝙蝠洞。下面请随我深入地下,看看溶洞内有什么精彩处。



进了景区大门,就给游人一个惊奇:沿着石阶路蜿蜒下行,直入地下深处,周围树木婆娑,眼前只有下行的石阶路,其它皆不可见。但,耳边却有轰隆隆的声音相伴,起初,不能分辨这声音的来源,渐渐地,听出这是水流声。



5、6分钟后,下到底部,眼前是一条长长的峡谷,峡谷末端有几米高的落差,形成瀑布,刚才的轰隆隆声皆拜该瀑布所赐。峡谷也是一条河流,只不过这河流已深深地切割进大地深处。这条河流是南盘江的支流麦田河,它流淌在富含石灰岩、白云岩的大地上,经若干万年的溶蚀、切割后,它深陷进地下,时而奔腾在峡谷中,时而隐藏为地下暗河,造就出现在这个“九乡风景区”。



荫翠峡,前述峡谷的名字,宽仅5、6米,游览它是要借助小船的,等凑够了10个人,小船就开行了,有四个桨,游客可拿来划水,水流平缓,小船在峡谷中缓行,两旁悬崖陡立,怪岩崚嶒,树荫遮下来,只感觉身上凉飕飕。峡谷长约1千米,游览完即可弃船上岸,循着水流前行。



惊魂峡——水流变成了地下暗河,峡谷也就变成了溶洞,溶洞内落差不等,有时合拢为仅可容一人通行的逼仄通道,有时又扩展为一空旷的大厅。水流则时而与栈道并行,时而隐没于地下。溶洞沿途燃有红黄蓝绿等各色彩灯,各种光影充溢了行进的空间,令人怀疑是否行走在路上。溶洞也就是地下暗河了,洞内只能零零星星见到一些钟乳石、石笋等,我想可能是因为有暗河的存在,空气流速过快、温差太大等原因造成不能形成很多的钟乳石、石笋等。20分钟左右可走出溶洞,溶洞的尽头是一个宽广得不可思议的大厅——雄狮大厅。



雄狮大厅,因洞口处有一钟乳凝石酷似一头栩栩如生的雄狮而得名,是一个由数十万年前流水冲刷盘旋而形成的规模宏大的地下厅堂,长宽跨径均达200米以上,面积15000多平方米。更为奇特的是洞顶是一整片巨石,无需支柱作支撑。1999年曾在此举办过大型洞穴交响音乐会,为全国旅游界和音乐界一大创举。



神女宫,离雄狮大厅约30米远,属于另一个溶洞了,需要攀爬10多米高才能到,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下风光。溶洞宽不过百米,高约30米,却在人工修成的小径中达到了峰回路转、移步换景的效果:洞内以巨大的石笋居多,几米高的上下几乎相同粗细的石笋从地下长出,周身显露出一缕缕流水的痕迹和一圈圈岁月的轮廓;钟乳石则高高地从洞顶垂下,像极了冬天屋檐下的冰柱;也有上下相对的钟乳石和石笋长到一起形成石柱的情况,石柱往往是两头粗,中间细。把这钟乳石、石笋、石柱组成的美景比喻成一群亭亭玉立的仙女,用彩灯一渲染,倒也合适。洞内各石景还有人们取的名字:玉鳞泻波、群仙聚会、龙凤双烛、玉柱擎天……,等等。有兴趣,可以去琢磨琢磨像不像。



从神女宫出来,到了阳光下,顺着峡谷走个几十米,会看到一座桥——叠虹桥。麦田河还在桥下,水声哗哗,从桥下流过。过了叠虹桥,又要进洞。进洞约几十米处,可听到轰隆隆的水声,提示游人“雌雄瀑”景点到了。



雌雄瀑。麦田河流到此处,被一方巨石一分为二,化作两股瀑布从30多米高处倾斜而下,左侧瀑布一泄到底,显得更加的有气势、有力量,可算作雄瀑;右侧瀑布则因中间有岩石探出,阻挡了瀑布的落势,显得有点温婉、柔和,可算作雌瀑。瀑布常见,但在这地下能欣赏到如此壮观的瀑布可真是难得。



神田。溶洞向前延伸,忽明忽暗的栈道引领着游人前行。远远地,可见到前方有一处更加空旷、灯光更加明亮的地方,并且,一层层的“梯田”倾斜着铺展开来,哦!“神田”到了。所谓的神田用科学术语讲就叫“边石湖群”。边石:水流过积水池边缘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是地下水沿不平坦洞穴底部流动时由于二氧化碳散逸,碳酸钙沉淀而形成的。边石的边为花边,有的成小坝,边石内常积水成塘。上述是边石的科学解释。此处的神田面积1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远远望去,仿佛人工开凿的层层梯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神田中碧水幽幽,波光闪闪,称得上是美轮美奂。



再往前行,会有一处特别空旷的空间,被命名为“林荫寨”,有一个舞台,每天都会有彝族演员表演独特的少数民族歌舞。顺便提一下,表演节目时,演员会邀请游客参与进来,建议您不要接受邀请,不然,3分钟的参与,会让您损失几十元票子,呵呵。



蝙蝠洞,最后一个景点了。蝙蝠洞是一倾斜向上的洞穴,因开发前洞内有数以万计的蝙蝠栖息而得名,当然,现在蝙蝠不见踪影了。蝙蝠洞内最值得观赏的是一片钟乳石,钟乳石悬挂在洞顶,远远看去,如同石林倒悬,还像悬挂了许多正在风干的牛肉干。钟乳石密密麻麻,细的像筷子,粗的像水桶,彩灯打上去,光怪陆离。



走出蝙蝠洞,远离了峡谷、溶洞中的阴凉,毒辣的阳光又撒播在人的身上,炎热重新回到了身边,竟有恍如隔世之感。



九乡游,至此结束。



“喀斯特”景观,五花八门、多姿多彩,中国大地还有很多,等待着游人来观赏。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石林和九乡——地上和地下的喀斯特景观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50964-1.html
本文关键词:石林和九乡——地上和地下的喀斯特景观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