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官方微信
关注骑行圈

骑行圈_自行车旅行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快捷导航
官方微信

骑行爱好者能引爆智能自行车吗

2015-1-25 14:03| 查看: 1991| |来自: 福布斯中文网 | 去自行车论坛逛逛

重构自行车王国:首辆智能自行车诞生背后的故事

  不到50平米的房间,十几台电脑桌旁,堆放着自行车成品与配件,墙上的白板写满密密麻麻的设计草稿。蒋旻宸见有人来访,从屋子里走出,带我们穿过一片办公区,进入一间小小的公共会议室。他穿着宽松的针织毛衣,修身长裤,脚上一双休闲皮鞋,显得高高瘦瘦。

  蒋是一名自行车骑行爱好者。在上海创智天地地下这件酷似车间的办公室,他创立的上海大不自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出了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自行车,早于传说中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互联网大佬们。公司获得了PreAngel的天使投资,和联创永宣的Pre-A轮投资,融资金额合计近千万元人民币。

  作品被命名为基本概念“启孜”。这是一座西藏的雪山,位于羊八井西北部,属于初级登山者最爱征服的入门级山峰。喜欢徒步、登山的蒋旻宸说:“这个项目就像翻越一座雪山,之后还有更难的。”

  2014年7月,第一辆“启孜”样车推出。当年11月21日,首批自行车开放预购,每辆定价3999元。一天之内,100辆车被订购一空。除了3999元的基本版产品,还有5999元的专家版产品,在限量发售中。

  2015年1月,大不自多全资收购目前国内用户最多的免费骑行应用软件“行者”。“行者”在Andiroid、ios、Windows Phone三大平台拥有数百万专业骑行用户,长期以来在运动和健康类骑行应用中排名靠前。智能化产品之外,公司试图打造一个软硬件结合的骑行生态圈,强化行者的社交性、游戏性和电商属性,将其打造成移动端的自行车流量入口。

  改变传统自行车行业存在的一系列痛点,是蒋旻宸创立基本概念的初衷。直到今天,人们的自行车仍与1888年定型的自行车没有太大区别。码表昂贵且数据无法同步到手机;手机GPS数据不准确,续航能力差,发热量高;自行车盗窃现象严重,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团队成员对此亦深有体会。CTO胡伟是一名狂热的骑行爱好者,玩车七年,累计骑行超过50000千米,负责供应链的晴川,曾经在淘宝上倒卖自行车和配件。负责社区运营的高峰,之前是自行车俱乐部经理,对于俱乐部运作方式很熟悉,有力推动了产品在发烧友中的传播。大家一致认为:“所谓智能,就是让每一位骑行者感受不到智能的存在,是基于机械部分的自然生长,是不伤害骑行体验前提下的智能化。”

  “启孜”的6大智能功能,能否抓住并满足骑行爱好者的刚需?

  数据自然是少不了的,内置在车体上的传感器,能够更加精确地记录骑行数据(如时速、踏频、路线轨迹等),实时同 步至手机。防盗功能最值得期待(相信很多人有丢车的悲惨记忆),与手机配对以后,车主能够通过手机对自行车上锁、解锁,监控和查看自行车位置。车体被移 动,会自动通知车主,车架内应急电池待机时间长达一个月。“启孜”在夜晚或黑暗地带行驶时,内置灯光自动开启,车把示宽灯随着骑行速度改变颜色,保障骑行安全。

  地图导航方面,用户在APP应用中设定骑行路线,骑行过程中,“启孜”会通过车把震动与示宽灯变化提示骑行方向。自行车还带有自发电系统,前置发电花鼓在骑行中产生电量,加上低功耗的主控芯片,为所有元器件供电,甚至为手机应急充电。最后,骑行社区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用户可以自由组队,进行各种骑行活动。

  “这些功能,逻辑上可能很复杂,展现给用户的就是一种感觉,好像车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主人走近,它自动解锁,骑行时灯光变化,增加一种交互感。” 蒋旻宸说。2013年底,他决定做智能自行车时,尽管想的没有现在这么明晰,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传统行业一定会被改造。“未来不会有人说我的车是智能自行车,他的不是智能自行车。就像现在的手机,都是智能机,没有功能机。传统行业不合理的地方,也是我们的机会。自行车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产业,2013年还只有3%的产品在网上销售。整车普遍制造成本占车价的40%,而渠道成本占到60%。”

  2014年,关于智能自行车的讨论空前热烈。小米声称在研发智能单车,百度的智能自行车Dubike成功博得大众眼球。久邦数码总裁张向东宣布离职,围绕自行车展开第三次创业。互联网巨头玩家相继入场,把自行车这个百年来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传统产业推向风口。

  “启孜”研发团队也想过和传统自行车厂商合作,一方面传统厂商不太理会初创公司,另一方面,那些生产传统通勤车的厂商,还停留在简单卖车的阶段,彼此思路完全对不上,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先把车造出来。

  大不自多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敞开大门,聆听更多的声音。蒋旻宸将精益创业的方式延伸至硬件制造,利用有限的资源,率先做出产品Demo,随后发起“启孜计划”,线上和线下互动,征集20位天使用户免费骑行,根据用户的体验获取反馈,不断迭代完善产品。“中国有1600万骑行发烧友,大概有20%到30%的人是特别发烧的,他们对于装配非常了解,会自己装车。我们初期都是卖给发烧友,再经发烧友扩展到普通用户。”他说。

  从产品设计到配件选择,“启孜”力求“极致”。曾经辅修产品设计的蒋旻宸,希望无论是配色还是车架流线,“启孜”都能形成独特的调性。最大的难点是将芯片植入车身,既要恰到好处固定,还要考虑到防水、抗高温,以及走线。团队花了很大的精力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启孜”的芯片和走线完全封装在车架中。

  轮径尺寸上,采用的是451轮组(22寸)轮。团队调研过很多有三年以上骑行史的爱好者,发现发烧友一般第一辆车会购买26寸轮的山地车,第二辆车会购买29寸轮公路车,最后很多人回归到了22寸轮。“22寸轮的自行车,兼顾速度感与舒适性,可以直接推进电梯,配合碳纤维车架,女孩子可以单手提起。轮子像眼睛,相比小轮自行车,22寸轮更加大气。”

  一个软硬件融合的时代,产品价格不再是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往往决定着产品的市场定位,乃至后续的商业模式。“启孜”配备纯碳纤维车架、shimano高档变速套件、专业培林轮组,市场上同等配置的自行车售价均在8000到10000元。起初,蒋旻宸想以启孜峰的高度“6202”为第一款自行车定价,最后讨论决定让用户参与定价。在线上发起“你定价,我送车”活动,给出产品配置参数、功能介绍,以及市面上类似配置车的参考价格,根据用户的反馈数据计算平均值。最终400位参与用户为“启孜”基本款给出的价格为5592元。

  征集到定价数字以后,蒋旻宸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那段时间我想的比较深入,每天都在思考定价背后的逻辑,消费者的接受能力,以及行业状况,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打法。”他说。

  与团队成员反复讨论,征求过投资人的意见,他最后敲定了3999元的定价。“5592元是一个合理的价格,但没有爆点。一般3000到5000元的自行车最容易被接受,此价格区间,如果产品过硬,对消费者的 杀伤力 是非常巨大的。”

  靠自行车本身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厂商往往是把车卖给消费者就结束了,基本概念希望将消费者转变为用户,将 服务延伸至使用产品的每一个环节。届时智能自行车不再局限于记录和分析数据,还可以依靠数百万用户所产生的骑行数据,为用户规划运动目标,提醒用户更换和 升级配件,推荐各种有趣的周边产品,实现从线上购买到线下维修、保养和升级。“自行车发烧友平均买车花费5000元,每年在自行车配件和升级方面的花费可能也要5000元,说明每一个骑行者都有极大的ARUP值(每用户平均收入)。”

  从产品开发到推广,基本概念迅速获取市场关注,但从小规模量产到大规模量产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电子元器件和自发电系统置入车架以后,非标准化生产流程无疑增加了量产的难度。2015年,仍旧是攻坚的一年。

  这不是蒋旻宸的第一个创业项目。1986年出生在上海的他,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毕业以后,他考取上海市公务员,短短三个月,枯燥的文档整理工作,让他强烈意识到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出于对人工智能的喜爱,他申请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神经网络方向研究生,毕业以后顺利入职英国一家IT咨询公司。工作一年半,他再次调整人生轨迹,2012年9月,带着在英国积累的100多万元积蓄,回到中国创业。他操作过基于愿望的社交网络平台“许愿树”,因为没有找到良好的盈利模式,融资也不顺利,不得不转型。

  选择从自行车切入,是因为创业伙伴们大多喜欢自行车,而蒋旻宸擅长设计,软硬件均有涉略。这样的团队基因,让他意识到有可能在自行车市场打开局面。他对选人极为苛刻:第一,“弹性工作制”,晚上十点钟以后随便走。第二,七天工作制。第三,工资低。这三个原则吓走了近80%的应聘者,其目的是为了找到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人。“作为初创企业,不适合的人会祸害整个团队,我希望加入团队的人都真心热爱这份事业。”他说。

  台湾电影《练习曲》中有句经典台词:“希望在20出头的生命里,做一件到80岁想起来都还会微笑的事”。这是一个有关一位患有智力障碍的年轻人背着吉他,骑着自行车环岛的故事,也是“启孜”Movie Day活动中放映的第一部电影。经历多次选择,也许蒋旻宸已经找到令他微笑的事业。

扫一扫,关注骑行圈微信号
本文标题:骑行爱好者能引爆智能自行车吗
本文地址:http://www.qixingquan.com/article-46445-1.html
最新自行车文章
最新自行车装备资讯
最新自行车骑行知识
最新山地车,公路车资讯
最新运动健身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