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中山南路笔直开,在黄浦江即将拐一个弯前踩下刹车,右前方外滩临江处,便是大名鼎鼎的十六铺。多少人闯荡上海滩,第一个落脚点就在这里。 上海人有个说法:“先有老码头,后有上海城。”十六铺正式形成于清末,码头林立,范围从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到了20世纪初,它俨然已是远东第一大港。当年杜月笙就在十六铺的“鸿元盛”水果批发店当学徒,头脑活络,削得一手好水果,逐渐发迹。 解放后,十六铺仍然发挥老码头、货栈、厂区的功能,但随着公路、铁路以及航空业的兴起,这里日渐衰败。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了老码头重生的机会,一期改造在原上海油脂厂的旧址上规划出广场部分与创意园区,修旧如旧,保留原有建筑和布局。虽然“上海老码头”的体量比新天地要小,但行走其间,反而觉得更宽敞,原因就是码头建筑与建筑之间开距宽阔,窗门巨大。 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景观水池设计巧妙,水可以抽干成为走秀T台。老庙黄金曾斥巨资,用金条铺了一条“财富大道”,引起轰动。有机餐厅、酒吧和会所环绕景观水池,这片广场后则为“前店后工厂”的创意园区,聚集了创意产品工作坊、先锋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室。 二期改造又将附近的石库门弄堂纳入,既有老上海烟火气,又有码头工业质感,灵感十足。至于被王家卫新公司选中举办开业狂欢的“水舍”,外表看起来就像个破旧不堪的仓库,水泥和电线裸露,车子绕着它来回几圈后,还是很难相信这是家被世界时尚媒体争相推荐的酒店,内装全部出自国际设计大师之手,就算一个灯泡也价值上万;其中一间巨贵套房,整面墙玻璃故意对着一片瓦砾废墟,就是要见证上海速度下变化的真实模样。 上海,摩登都市的小资情怀 从上钢十场到国际城雕艺术区 红坊国际艺术文化社区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红坊创意园区内(近虹桥路) 虽然地处大上海心脏部位,这里却完全不同于淮海中路商业街的繁华喧嚣,闹中取静安于一隅,难得在寸土寸金摩天高楼林立处,还有一片起伏草坡,还有舒缓呼吸、躺着晒太阳的免费地方。 50年前,这里热浪灼人火花四溅,创造出年产冷、热轧带钢40万吨的辉煌纪录,上海男青年向往的就业处,如今成了文艺青年的膜拜地。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一度在都市化进程中无所适从,现在突然焕发了青春。 钢厂高大的空间和框架结构被悉数保留,红砖立面以及水泥平屋顶与现代建筑元素结合,既传承了老建筑的历史肌理,又作了通风、消防、节能和安全的细节处理,使新旧空间互相结合、自然过渡;露天雕塑、大型艺术展厅、画廊、酒吧、咖啡厅、西餐厅以及1000平米的手工作坊。 上海工业文明的荣耀,在这里被记取;上海文化创意的产业,在这里被推动。一个洋妞趁午休,坐在旧钢零件搭起的铁牛下吃三明治;一家老少围着后现代雕塑捉迷藏;红坊沙龙里热热闹闹地将艺术限量品、艺术衍生品和设计师聚在了一起……红坊,正为上海的工业闲置老厂房改造、城市公共文化区域的设立作出成功示范。 从远东最大屠宰场到风尚发布地
1933老场坊虹口区溧阳路611号(近海宁路) 过外白渡桥,驶入虹口区。冬日暖阳,弄堂人家纷纷支出晾衣竹竿晒被子,五彩缤纷如凌空悬挂的万国旗。在沙泾路近溧阳路处,苏州河两个支流于附近交汇,一项虹口老城区改造项目让一度湮没在市井之中的远东最大肉食加工厂重现昔日荣耀。 精美几何纹饰在光影交织下,烘托出整栋建筑的恢宏气势;上方直径6米的大型顶棚,仿佛巨型相机镜头,将日光引入,昏暗的混凝土建筑瞬时蓬荜生辉。复杂的水泥桥是前机械化时代传送牲畜的通道,它们与螺旋梯和花柱共同营造出迷宫般的效果 这座充满装饰派艺术气息的老场坊建于1933年,堪称当时的惊世杰作,由英国建筑师设计,所用混凝土全部产自欧洲。上世纪70年代它成了制药厂的车间,随后闲置,蛛网遍结。由于曾为远东最大的屠宰场,许多人觉得它晦气十足避让不迭。 直至2006年改造后,它重回人们的视线,从一片阴郁混凝土建筑群化身创意时尚地标:原有洞穴式车间、城堡式过道、独特的桥廊和坡道,结合成完美的室内外空间,在灯光下氛围奇特;木板步道两边,咖啡厅和设计工作室比邻;沿西立面是宏伟的圆柱走廊,遍布高档餐厅。而主建筑原来的一层地下酒窖则被改建成了专业雪茄朗姆俱乐部。 核心建筑4至5楼的中央大厅,空间十足,许多名车新品发布会都爱择址此地。每平方米可承重4吨的玻璃舞台营造剧院效果,甚至配备3.5吨工业电梯,足以载上来一部汽车。由剧院通向屋顶的巨大露台,望得到市井百态和蜿蜒苏州河。边上的工人宿舍,已是创意制作中心,而另一侧的四层发电厂和货栈,即将成为教育培训中心和俱乐部会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