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磁州窑
磁州窑博物馆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这里地处太行山东麓,气候温和,风光秀丽,鼓山蜿蜒,由北而南滏水曲折,迤逦东去。
磁州是今磁县和峰峰矿区古代历史上州治名称,自隋代开皇十年(590年),在滏阳县置磁州,至1913年废州改县,磁州经历了一千三百年多年的历史。"磁州窑"一名源于宋代,当时窑场分布于彭城、观台左近,属磁州所辖,故名。它是我国宋代北方民间窑陶瓷的杰出代表,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含有十七个产区,上千个窑场的庞大窑系。窑场遍布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等大部分省区,方圆几千里。具有豪放质朴,雅洁典丽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高超技艺,对朝鲜、越南、泰国、日本等国也曾有过较大的影响,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磁州窑制瓷业的飞速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磁州一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煤炭、水力、陶瓷原料资源十分丰富。这些为磁州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加上历代陶工的辛勤劳动,纯熟的技艺,使磁州窑的生产经百世而不衰,成为我国北方民间瓷窑的著名代表。这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磁州窑一直从宋代烧制到现在,千年窑火未断,千年的文化未断,在世界的一片惊呼中,磁州窑成为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的一部神话。
中国是瓷器之国。中国陶瓷的发展,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磁州窑的历史可追溯到7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祖先们就已经在这里烧制陶器了。这些陶器非常优美,有夹砂红陶、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的器物,如碗、钵、盘、壶、罐、豆、盂、四足鼎等,可谓是我国古老陶器的发祥地之一。继"磁山文化"之后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商代的灰陶、战国时代的印纹硬陶等,在磁州地方相继都有发现。秦时的陶瓷作坊较战国时有所扩大,出现了由封建贵族直接控制的陶业作坊、地方官府经营的陶业作坊和私人经营的制陶作坊。汉代,低温釉陶的烧成工艺,是陶工卓越的创造,促进了釉陶的大量生产。还出现了白色陶衣的使用,为后来磁州窑陶瓷使用的白色化妆土起了先导作用。三国到南北朝时代,彭城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都的名胜之地。此时,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飞跃。许多青瓷瓷化程度良好,釉色绿中泛翠、泛黄。有的饰有莲花纹样,显示出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作为当时北方青瓷的代表而引人注目。唐代,磁州窑生产有化妆白瓷、酱釉釉下黑彩、素胎黑彩等,尤以临水窑址出土的陶瓷最丰富。到了宋代,磁州窑步入了一个兴盛时期,窑场分布在沿太行山东路的漳河、滏阳河流域,方圆数百平方公里,成为我国最大的民窑体系。"钧、汝、官、哥、定"是当时的五大著名官窑,而磁州窑作为民窑,即为民众生活烧制瓷器。磁州窑产品产量大,品类多,各种装饰技法精巧。在诸多产品中,以白地黑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著名,其应用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开启了釉下彩绘装饰的先河。从而以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形成了磁州窑的特色,并为后世流传下许多名贵的陶瓷艺术珍品。金代磁州窑在陶瓷装烧工艺上,有了重大改进。叠烧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窑炉容量,节约了燃料。釉上彩--金加彩的发明,更开创了我国釉上彩绘瓷的新纪元,其功绩应该载入史册。
明代,彭城磁州窑经历了270年的繁荣和发展,而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陶瓷产区。"钧、汝、官、哥、定"等著名窑场毁于战火或经济衰退,纷纷销声匿迹。磁州窑却因其民窑特征,持续发展,窑业兴盛。这时,仅剩下南方的江西景德镇和北方的彭城磁州窑。由于明时曾在彭城设立官窑40余座,统治阶级从经济上的扶持刺激了彭城陶瓷的振兴,有利于推动它成为北方磁都的地位。由于保持了传统产品的生产,追求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的民用产品,以实用性强、产量大、品种多、销售广,深受人们喜爱,故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磁州窑又是一个持续繁荣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产量加大,民用陶瓷几乎覆盖民间市场,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称。同时,及时以民间青花取代白地黑花,在产品器型和纹饰方面广泛吸收他人之长,有过许多新的创造和突破,呈现过几度兴旺。
磁州窑使用的窑炉为间歇式半倒焰型窑炉,以煤为燃料,氧化焰烧成,温度1220℃--1250℃。由于窑的外形酷似北方人经常食用的馒头,所以被古陶瓷研究专家命名为"馒头窑"。这种馒头窑是以磁州窑为代表的我国北方地区窑场普遍使用的窑炉形式。至今,在彭城镇一带还保存了世界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场。
磁州窑以透明釉、白化妆土、黑釉、黑色绘料、钒红色料及黄、绿兰等琉璃釉为主要装饰材料,通过画花、刻花、划花等等数十种装饰技艺,从而构成磁州窑装饰艺术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