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区李郑屋汉墓博物
李郑屋汉墓1955年政府在李郑屋村夷平山地,兴建徙置大厦时发现的。从墓室的形制、墓砖铭文及出土文物等推断,该墓应建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李郑屋汉墓在1988年被列为法定古迹,得以永久保存。为了稳定汉墓内部的湿度和温度,减缓墓室的损耗情况,墓室不对外开放,但观众可以透过装嵌在羡道门口的玻璃,窥探古墓的内貌。
李郑屋汉墓汉墓旁边是展览馆,除了展出从汉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铜器外,还利用文字、图片、照片、地图、航空照片和模型等辅助展品,介绍汉墓的地理环境、发现经过和墓室结构。观众更可从中了解汉代的社会文化特色。同场亦有一个汉代饮食文化小型图片展览,介绍汉代食品种类、饮食器具的主要类别和特色。
"李郑屋汉墓"常设展介绍李郑屋汉墓的发现、结构及出土文物等,说明汉墓与华南地区发现的东汉墓如出一辙,并证明中原文化在二千年前已传播到香港。
李郑屋汉墓是香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东汉砖室墓,该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郑屋村夷平山地兴建徙置大厦时发现。汉墓用砖砌成,由前、后、左、右四个墓室及一条羡道组成,形成平面如十字形对称的布局。前室顶部为穹窿顶,其余三个墓室则为单券顶,是东汉时期常见的墓室形制。墓砖平均长40、阔20、厚5厘米,多为素面,亦有部分墓砖的侧面刻有或印有文字和花纹。花纹有十多种,以菱形及轮形构成的几何图案为主,也有简化的动物形象图案。
考古学家在汉墓中发现了五十八件陪葬品,其中五十件陶器可以分为炊煮器、饮食器、贮藏器和模型;另外八件青铜器则有盆、镜、铃、碗等。墓内并没有人骨。
李郑屋汉墓的结构以至出土器物的类型,与华南地区发现的东汉墓如出一辙。结构方面,十字形穹窿顶砖室墓在东汉时期十分流行;器物方面,在汉墓发现的三足陶鼎、温酒尊、陶魁、陶卮等都是汉代民间常用的陶器,也常出现于汉墓的画像砖中。而一套四件的陶制模型─屋、仓、井和灶,更是东汉时期陪葬物的常见组合。再结合墓砖铭文的"番禺"二字,可以推断古墓是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的建筑物。
李郑屋汉墓不单反映东汉时期先民的生活,更印证了香港在汉代是属番禺县管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