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称漏洞非刻意 发现共享平台会报警 网友的密码共享行为,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ofo公司,此前曾有一组未经官方证实的数据显示,通过网上这种“密码共享”资源打开的小黄车,每天能达4万辆,这也就意味着每天ofo公司至少因此少收入2万元。 这组数据到底是否准确?ofo公司对网络上的密码共享情况又是否知情?带着一系列问题,法治周末记者采访了ofo公司的相关负责人。 对方表示,通过密码共享资源免费骑行的情况虽然存在,但只是极少数。 “绝大部分用户对ofo共享单车是比较欢迎的,因为它满足了普通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我们将密切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做好相关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减少不文明用车带来的影响。”该负责人表示。 但该负责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公司发现网上的密码共享平台或者个人后,会采取报警措施,之前已经报过警,未来对这种情况也会持续关注。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目前,网上一些ofo密码共享的APP下载网址、微信公众号文章等确实已经无法打开。 但业内人士认为,网上各类共享密码的行为,甚至是利用共享密码资源牟利的行为,罪魁祸首是ofo的机械锁。 只要记住密码,就能免费开锁,对这个漏洞ofo公司并非不知情。 今年1月16日,共享单车ofo对外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智能锁,每次用户开锁时将设定随机密码,智能锁中内置定位器,同时,ofo方面表示,该智能锁可待机两年无需充电。 但根据ofo提供的数据,在推出智能锁单车之前,其已投放的单车超过80万辆,因此机械锁的问题一时半会儿难以得到解决。 不过,此前i黑马曾报道称,ofo的一位投资人表示这些漏洞可能是有意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传播”。记者就上述说法向ofo相关负责人求证,对方指出是报道不真实,公司不会刻意设计漏洞。 盗窃还是违约 法律专家存争议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阮齐林认为,无论是用户记住ofo密码从而免费骑车,还是将密码上传共享,亦或是从密码共享平台上搜索密码,都不能认为是盗窃行为。 “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免费骑车,对ofo来说,用户骑行1小时收费1元钱,单次收费2元封顶,涉及的金额比较小,最多能认为是盗用行为,不是刑事犯罪的问题,而是治安管理的问题。”阮齐林说。 但他表示,对那些靠密码共享资源牟利的个人或商家来说,如果所涉金额较大,就有可能涉嫌盗窃,触犯刑法。 根据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但在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看来,要想分析密码共享平台所涉及人员的法律问题,需要先厘清ofo公司和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 “ofo公司将自己所有的小黄车投入市场,用户付费使用,这种模式其实就是租赁,或者更贴切一点,叫分时租赁。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用户和公司就是合同关系,用户开锁那一刻,双方的合同关系就建立了。”刘德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用户是破解密码、还是通过网上的密码共享平台得到密码,最终的结果是用户不付钱就骑车,这种情况从合同法上的角度来讲,就是用户违约。 刘德良认为,这种情况与用户为小黄车私自上锁是一样的,其行为的目的不是要非法占有小黄车,而是免费使用,因此不能认为是盗窃行为,而是违约行为。 “同理,那些利用密码共享平台牟利的个人或商家,其行为是在帮助别人违约,从法律上来讲,这种情形应被认为是第三人侵害债权。”刘德良表示,这些人或商家明知道用户和租赁公司达成合约,却提供密码给用户,让用户免费用车,此举侵害了个人和商家的债权关系。 刘德良认为,ofo作为租赁公司,无论是从民法上,还是从侵权责任法上来讲,都应该获得相应赔偿,公司可以要求违约用户去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要求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侵权人去承担责任。 但刘德良坦承,利用密码共享平台牟利的行为具有危害性,只不过目前刑法中,对于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侵权人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未来需要在刑法上作出相应调整,对第三人侵害债权的行为进行规制,严重者构成犯罪。 而阮齐林认为,对于共享单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重要的是从舆论层面进行呼吁,以提高用户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同时改正自己的不文明行为。 刘德良则认为,除了依靠舆论,还应该通过法律建设、提升技术防范措施、建立诚信档案、完善信用体系,多管齐下解决问题。 |